十一五重点项目评估
 

  会计建设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会计>>建设内容>>专业教学资源>>课程>>统计基础>>课程标准>>正文
 
课程标准
胡军强  审核人: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专业

《统计基础》课程标准

 

执笔:胡军强    审核:王亚丽    审定:刘意文     审批:刘意文         .

 

 

课程代码

ZBJM0097

课程类型

必修课

面向对象

会计专业

考核方式

考试

64

5

 

一、课程描述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会计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和统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数据搜集、加工和分析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会计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课时为64课时。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

(三)课程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数据加工和分析的能力,使学生懂得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怎么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加工,进而提高定量分析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统计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理解统计学的基本理论;

3、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4、掌握现代统计处理技术。

(二)能力目标

1、了解统计理论产生与发展;

2、能够跟踪统计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动态,不断吸收新知识;

3、初步具备统计调查的能力;

4、统计资料整理的能力;

5、具有对统计指标计算的能力;

6、具有对统计指标分析的能力;

7、初步具有应用Excel进行统计工作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通过教师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爱岗敬业,对学业精益求精。

2、通过严格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建立严谨的学风,形成科学的态度。

3、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

教学单元()

认识统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认识一般企业统计岗位的设置;

2、  认识统计工作的一般职责、工作流程及统计工作内容;

3、  理解统计的含义、研究对象及其工作过程;

4、  理解和掌握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5、  掌握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

能力目标

1、能根据统计的内容,明确自己未来统计工作的岗位要求;

2、能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现象,理解统计学与生活的关系;

3、能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4、具备应用统计指标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

使学生了解统计岗位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责任心、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诚实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

1、统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及岗位职责;

2、统计工作基本要求;

3、统计一词的含义及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4、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性质;

5、统计的任务及工作过程。

教学重点

1、  统计的含义及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2、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课时安排

4

理论课时

2

实践课时

2

理实一体

 

 

教学单元()

统计调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掌握统计台账的登记方法及统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2、  了解各种专门调查方法;

3、  理解和掌握统计调查方案重要性有主要内容;

4、  熟悉问卷调查的意义及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

5、  掌握各种二手资料的搜集方法。

能力目标

1、能根据实际统计工作岗位的需要,登记统计台账及编制简单的统计报表;

2、能根据统计调查的目的和要求,设计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

3、能根据统计目的和要求,设计统计调查问卷;

4、能针对实际问题运用调查技术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素质目标

使学生懂得进行统计调查必须做到认真细致,诚实守信,团结互助。

教学内容

1、  统计报表的基本知识;

2、  专门调查的介绍;

3、  统计调查方案的制定;

4、  调查问卷的设计;

5、  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

教学重点

1、  调查方案的制定;

2、  调查问卷的设计。

教学难点

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课时安排

4

理论课时

2

实践课时

2

理实一体

 

 

 

教学单元()

统计整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统计整理的含义与意义;

2、  统计分组的意义和种类;

3、  分布数列的编制;

4、  统计表的含义、种类及其设计要求;

5、  Excel的图表绘制功能。

能力目标

1、  具有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组的能力;

2、  具有编制统计分布数列的能力;

3、  具有应用EXCEL工具编制频数分布数列的能力;

4、  具有应用EXCEL编制统计表和绘制图的能力;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和爱岗敬业的职业意识,,树立统计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的统计职业道德。

教学内容

1、统计整理的意义及步骤;

2、统计分组的含义和作用以及统计分组标志的选择;

3、变量数列的含义和构成要素;离散型变量编制数列时的形式选择和具体编制方法;连续型变量编制数列时确定组数、组距和组限的方法;各组频数和累计频数的意义及计算。

4、变量数列中组限的不同表示方法。

5、统计表含义和作用;统计表的构成要素及内容构成;统计表的种类;编制统计表的规则。

6、用EXCEL制作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统计分组的方法;

2、  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

教学难点

频数分布数列表的编制。

课时安排

4

理论课时

2

实践课时

2

理实一体

 

 

教学单元()

静态数据特征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掌握总量指标的含义、作用、计算方法和运用条件;

2、  掌握相对指标的含义、种类、计算方法和运用条件;

3、  掌握平均指标的含义、种类、计算方法和运用条件;

4、  掌握标志变变异指标的含义、种类、计算方法和运用条件;

能力目标

1、  具有运用总量指标描述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和数量关系的能力;

2、  具有运用常见的几种相对指标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的能力;

3、具有计算五种平均指标的能力,并能根据计算的平均数水平高低判断事物的质量状况;

4、具有数据离中趋势的测定能力,并能根据测定的结果对相关现象进行评价。

素质目标

使学生懂得统计综合分析方法,并根据统计指标的大小判断现象的特征,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内容

1、  总量指标的含义、种类;

2、  相对指标的含义、计量形式;

3、  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方法;

4、  平均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方法;

5、  标志变异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  相对指标的计算;

2、  平均指标的计算。

教学难点

平均指标的计算

课时安排

12

理论课时

6

实践课时

6

理实一体

 

 

教学单元()

动态数据特征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掌握各种动态数列的水平指标及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2、  掌握各种动态数列的速度指标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3、掌握趋势分析的含义及各趋势分析的方法步骤。

能力目标

1、  能根据不同时间变动的数据分析其变动规律;

2、  能用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分析社会经济问题;

3、  能对现象进行长期趋势的测定;

4、  具有应用EXCEL工具分析动态数列趋势的能力。

素质目标

使学生懂得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对相关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探寻事物的变动规律,提高自身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动态数列的含义、作用;时间数列的种类;编制时间数列原则。

2、动态数列的水平指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

3、动态数列的速度指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增长1%的绝对值。

3、趋势分析的意义;序时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最小平方法的分析步骤。

教学重点

1、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2、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

3、直线趋势方程的建立。

教学难点

序时平平均数的计算。

课时安排

8

理论课时

4

实践课时

4

理实一体

 

 

 

教学单元()

统计指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和应用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和平均数指数法的计算方法,

2、掌握指数体系及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变动进行两因素定量分析。

能力目标

1、  能够编制经济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指数;

2、  能够利用指数分析有关经济问题;

3、  能够根据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4、  具有应用EXCEL工具编制综合指数分析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

使学生掌握因素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

1、指数的意义和种类;加权综合指数的含义和计算特点;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加权综合指数的编制;

2、平均数指数的编制方法及其应用。

3、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的含义;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平均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

教学重点

1、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加权综合指数的编制;

2、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

教学难点

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加权综合指数的编制

课时安排

8

理论课时

4

实践课时

4

理实一体

 

 

教学单元()

抽样推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

2、  抽样方法的选择;

3、  抽样误差和抽样估计的含义;

4、  掌握抽样估计的方法及适用条件。

能力目标

1、  具有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抽样方法进行样本选取的能力;

2、  具有应用EXCEL工具进行样本抽样的能力;

3、  具朋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参数估计的方法进行抽样推断的能力;

素质目标

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有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

1、  抽样推断的含义;

2、  抽样的基本概念;

3、  抽样的组织式;

4、  抽样估计的方法;

5、  EXCEL在抽样估计中运用。

教学重点

1、  抽样估计的基本概念;

2、  抽样估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抽样估计的方法

课时安排

8

理论课时

4

实践课时

4

理实一体

 

 

 

教学单元()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相关关系的含义;

2、  理解相关关系的分类;

3、  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

4、  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能力目标

1、  具有运用正确理论和方法判定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的能力;

2、  能够编制相关表和绘制相关图;

3、  具有应用EXCEL工具进行相关分析的能力;

4、  具有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有关直线回归资料配合回归直线方程的能力。

素质目标

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诚实守信。有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

1、  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种类;

2、  相关关系的测定;

3、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及应用;

4、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

教学重点

1、相关关系的测定

2、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教学难点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课时安排

6

理论课时

4

实践课时

2

理实一体

 

 

教学单元()

撰写统计调查报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统计调查报告的分类;

2、  掌握统计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3、  掌握统计调查报告基本结构。

能力目标

1、  具有根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报告的主题及拟定提纲的能力;

2、  具备写作调查报告的语言组织能力;

3、  具有根据调查结果设计统计调查报告的基本框架的能力;

4、  具有根据调查数据对具体问题提出建议及分析的综合能力。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统计职业意识,喜爱统计工作,树立统计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的统计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教学内容

1、  调查报告的特点;

2、  统计调查报告的一般程序;

3、  统计调查报告的格式和结构;

4、  统计调查报告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1、统计调查报告写作的一般程序;

2、统计调查报告的格式和结构。

教学难点

统计调查报告的格式和结构。

课时安排

4

理论课时

2

实践课时

2

理实一体

 

 

 

 

 

四、实训内容与课时安排

 

实训一:认识统计

实训内容(项目)

认识统计

实训场地

机房

实训设备设施

电脑、教材、实训资料;

考核要点

考察学生对统计现象的认识

考核方式

考查

课时安排

2

 

实训二:统计调查

实训内容(项目)

统计调查

实训场地

机房

实训设备设施

电脑、教材、实训资料;

考核要点

统计方案的制定;调查问卷的设计。

考核方式

考查

课时安排

2

 

实训三:统计整理

实训内容(项目)

统计整理

实训场地

机房

实训设备设施

电脑、投影仪、教材、实训资料;

考核要点

数据的分类及汇总;编制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考核方式

考查

课时安排

2

 

实训四:静态数据特征分析

实训内容(项目)

静态数据特征分析

实训场地

机房

实训设备设施

电脑、投影仪、教材、实训资料;

考核要点

相对指标的计算,平均指标的计算,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要求做到准确。

考核方式

考查

课时安排

6

 

实训五:动态数据特征分析

实训内容(项目)

动态数据特征分析

实训场地

机房

实训设备设施

电脑、投影仪、教材、实训资料;

考核要点

各种动态分析指标的计算;长期趋势的测定。

考核方式

考查

课时安排

4

 

       实训六:统计指数分析

实训内容(项目)

统计指数分析

实训场地

机房

实训设备设施

电脑、投影仪、教材、实训资料;

考核要点

综合指数的编制;因素分析;要求做到准确无误。

考核方式

考查

课时安排

4

 

       实训七:抽样推断

实训内容(项目)

抽样推断

实训场地

机房

实训设备设施

电脑、投影仪、教材、实训资料;

考核要点

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总体指标的区间估计。

考核方式

考查

课时安排

4

 

       实训八: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实训内容(项目)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实训场地

机房

实训设备设施

电脑、投影仪、教材、实训资料;

考核要点

相关系数的计算;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考核方式

考查

课时安排

2

 

实训九:撰写统计调查报告

实训内容(项目)

撰写统计调查报告

实训场地

机房

实训设备设施

电脑、教材、实训资料;

考核要点

撰写统计分析报告,要求语言流畅,格式正确。

考核方式

考查

课时安排

2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模拟演示法。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室或理实一体化教室。

六、教学条件与设施

本课程教学可由统计教师利用多媒体授课,并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上机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体安排是:每周先在投影教室上两节理论课,然后到机房进行两节课的上机操作。

七、考核内容与方式

本课程采用多元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具体做法是:考核成绩分成三部分即卷面成绩60%+平时成绩20%+实训20%

(一)卷面60%

1、题型分别为单选、多选、填空、判断、简答和计算六种题型。注重对基本知识点的考察,重点对学生利用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

2、卷面考察的题型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注重基本知识点的考察。

2)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和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察。

(二)平时20%

包括出勤、作业与平时表现。

出勤及作业的考察能加强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对学生平时学习产生督促和推动作用;平时表现主要是调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活动中的积极性。

(三)实训20%

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问卷调查表的设计,统计数据的加工,统计图表的制作,EXCEL在统计中的应用。

 

考核单元(情境)

认识统计

知识考核点

1、统计的研究对象

了解:社会经济统计研究对象的含义。

理解: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具体含义及社会经济统计所研究的数量方面的特点。

2、统计的研究方法

理解:统计的研究方法

3、统计的机构基本范畴

理解:统计总体、总体单位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的含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的含义;变异和变量的含义及两种变量的区分;统计指标的含义、组成要素及分类。注意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相互关系,统计指标体系及其分类可作了解。

注意理解总体和总体单位时互为条件地连接在一起的。没有总体单位,总体也就不存在;没有总体,也就无法确定总体单位。

掌握统计指标的特点及总体、单位、标志、指标之间的关系。根据标志和指标的概念及特点,正确区分统计指标与标志,并能在一个具体的统计研究中,指出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及结合实际举出一定范围内、相互间有一定联系的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和指标。

4、国家统计的职能

了解国家统计三种职能的含义。

 

能力考核点

    熟悉统计工作岗位的职责,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素质考核点

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考核方式

笔试+机试

 

考核单元(情境)

统计调查

知识考核点

1、统计调查的一般概念

了解:统计调查的含义、基本要求和统计调查按下列标志的分类:总体范围、登记时间的连续性、资料的来源。

理解: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及主要特征。

注意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的划分依据及具体分类。

2、统计调查方案

了解: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的项目、调查对象的含义、调查项目的含义、调查时间和调查时限的含义。

理解: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之间的关系;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相互之间的关系;从某个具体的统计研究搜集实际资料的需要出发,拟定一个统计调查方案。

3、统计调查方法

了解:我国统计调查方案及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的组成;定期统计报表的概念及我国统计报表的组成及各种分类;抽样调查的概念、随机性原则的含义、基本组织形式;重点调查的概念及重点单位的含义。

理解:普查的概念及主要特点、普查的应用意义及它为什么不能和统计报表互相替代;抽样调查的特点、优越性及作用。

能力考核点

    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问卷调查表的设计。

素质考核点

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考核方式

笔试+机试

 

考核单元(情境)

统计整理

知识考核点

1、统计整理的一般概念

了解:统计整理的含义、内容和步骤

2、统计分组

了解:统计分组的含义、统计分组的种类(按分组的任务和作用分、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分、按分组标志的性质分)、单项式分组及组距式分组、组限(下限和上限)、组中值等的含义。

理解:统计分组的作用、选择分组标志的重要性及基本要求;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单项式分组及组距式分组的划分条件及表现形式。

综合应用: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正确地选择分组的标志及组限的两种表现形式,熟练掌握组距、组中值的计算并能根据研究任务和提供的资料进行正确的统计分组(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式分组)。

3、分配数列

了解:分配数列的概念、组成要素。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分配数列、单项式数列和组距式数列的含义、频数和频率的含义、变量分布的含义及条件。

理解和掌握:分配数列的作用、累计频数及累计频率的计算及作用、次数分配的三种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综合应用:变量分配数列的编制。

4、统计表

 了解:统计表的概念、结构、内容及统计表的种类。

掌握:根据具体资料按规则编制统计表。 

能力考核点

    统计分组方案的设计;运用EXCEL处理统计数据;统计图表的绘制。

素质考核点

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考核方式

笔试+机试

 

考核单元(情境)

静态数据特征分析

知识考核点

1、总量指标

  了解:总量指标的含义、分类(按反映总体的内容不同、按反映时间状况不同、按所用计量单位不同)。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可作一般理解。

  理解:总量指标的作用。重点理解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的相互关系并在正确确定总体单位的基础上分辩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

2、相对指标

  了解:相对指标的意义、表现形式、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

  理解:相对指标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掌握: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的不同特点,强度相对指标和其它相对指标的主要区别。

  综合应用: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计算。注意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在下列情况时的计算:

1)当计划任务数以绝对数形式出现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的计算及检查其计划执行进度完成情况。

2)当计划任务数以相对数形式出现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的计算。

3、平均指标

  了解:平均指标的含义及特点;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含义;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的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平均指标的作用;算术平均数和强度相对数的区别;简单算术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大小因素、权数的意义及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作为算术平均数的变形使用的加权调和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众数、中位数的应用条件;根据众数、中位数的含义确定众数和中位数。

  综合应用: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并能通过计算平均指标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

4、变异指标

  了解:变异指标的一般概念和种类;变异系数的含义。

  理解:变异指标的意义、作用;变异系数的应用意义。

  综合应用:根据实际资料计算各种变异指标(全距、平均差、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的方法。

 

能力考核点

1、统计数据的汇总能力;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及应用能力;

2、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的计算及应用能力。

素质考核点

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考核方式

笔试+机试

 

考核单元(情境)

动态数据特征分析

知识考核点

1、动态数列的编制

了解:动态数列的含义及构成。

  理解: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含义、动态数列分析指标的两大类、编制动态数列的基本原则及具体要求。

  掌握: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特点。

2、现象发展水平指标

  了解: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的含义。

  理解和掌握:对总量指标动态数列(时期数列、连续时点数列、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所才有的不同方法(公式)、对相对指标动态数列和平均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公式)。

3、现象发展速度指标

  了解:现象发展的速度指标的种类(发展速度一定基和环比;增长量-累积和逐期;增长速度一定基和环比、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发展速度、增长量、增长速度的含义及计算公式;平均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的含义及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方程式法的概念。

  理解和掌握:下列速度指标之间的关系;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累积增长量和逐期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理解: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三个公式;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的不同特点。

  综合应用:根据一个具体的动态数列计算发展速度(定基、环比)、增长量(累积、逐期)、增长速度(定基、环比);利用各种速度指标之间的关系,计算所需要的速度指标;根据具体的资料条件,选用适当的公式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或平均增长速度(水平法)。

 

能力考核点

    各种动态分析的计算能力;现象趋势方法的运用能力。

素质考核点

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考核方式

笔试+机试

 

考核单元(情境)

统计指数分析

知识考核点

1、指数的一般概念

  了解:简单现象总体和复杂现象总体的含义、指数的两种理解。

  理解:指数的作用、指数的种类(按对象范围分、按指标性质分、按编制任务分)、总指数的两种计算形式。

2、综合指数

  了解:综合指数的含义、指数化指标的含义和同度量因素的含义。

  理解:综合指数的特点;同度量因素的确定方法。

  综合应用: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方法。

3、平均指数

  了解:平均指数的含义、平均指数的两种计算形式(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理解:平均指数形式(常用形式)作为综合指数变形的条件(数量指标的算术平均指数以基期总值指标加权;质量指标的调和平均数指数以用计算期总值指标加权);作为计算总指数的独立形式,平均指数的两个重要特点。

  综合应用:平均指数的两种计算方法。

4、因素分析

  了解:因素分析的含义、因素分析与指数体系的关系、因素分析的内容(相对数和绝对数分析)。

  综合应用: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方法并熟练掌握对总量指标变动进行两因素分析(包括相对数分析和绝对数分析)的方法。 

能力考核点

    统计指数的编制能力;因素分析方法的应用能力。

素质考核点

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考核方式

笔试+机试

 

考核单元(情境)

抽样推断

知识考核点

1、抽样推断的一般概念

了解:抽样推断的含义、特点和作用;抽样推断主要内容(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2、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

  了解:总体和样本、参数和统计量、样本容量和样本个数、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等的含义。

  理解和掌握:根据一个具体样本的观察资料熟练计算如下样本指标;样本平均数、样本平均数的方差、样本成数、样本成数的方差。

3、抽样误差

   了解:抽样误差的含义、抽样平均误差的含义及定义公式、抽样极限误差的含义及表示、抽样误差的概率度t的含义。

   理解:抽样误差和调查误差的不同。注意区分抽样误差、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

   掌握: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与概率度的相互关系

综合应用:在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条件下抽样平均误差(抽样平均数和抽样成数)和抽样极限误差(抽样平均数和抽样成数)的计算方法。

  4、抽样估计的方法

   了解:抽样估计的含义及种类、优良估计的三个标准、抽样估计置信度的含义。

   理解:点估计的基本特点、区间估计的基本特点(必须同时具备估计值、抽样误差范围和概率保证程度三个要素)、置信度与概率度的关系。

综合应用:根据具体资料进行点估计的方法和对总体参数(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成数)进行区间估计(给定抽样误差范围,求概率保证程度;给定置信度要求,推算抽样极限误差的可能范围)的方法。

5、抽样组织形式

  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类型随机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等的含义。

  理解:抽样组织形式的特点。

  掌握:在简单随机抽样中必要抽样单位数的计算方法

 

能力考核点

    能运用抽样方法确定样本;总体指标的推断能力。

素质考核点

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考核方式

笔试+机试

 

 

考核单元(情境)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知识考核点

  1、相关分析的一般概念

  了解:相关分析的含义、相关关系的含义、相关的种类(按相关程度分、按相关方向分、按相关形式分、按影响因素多少分)。

  理解: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2、相关图表

  了解:相关表的种类及含义、相关图的含义。

3、相关系数

  了解:相关系数的意义、相关系数的基本公式。

  理解:相关系数的性质、并能熟练掌握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利用相关系数性质判别具体相关系数表明的相关关系。

4、回归分析

  了解:回归分析的含义、回归方程y=a+bx中待定参数ab的含义、估计标准误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理解相关与回归的区别和联系。

  综合应用:简单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及求解。用最小平方法计算ab参数并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或推算。

能力考核点

能根据相关分析的原理判断现象相关的程度;能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建立回归方程。

素质考核点

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考核方式

笔试+机试

 

考核单元(情境)

撰写调查报告

知识考核点

1、了解统计调查报告的分类;

2、掌握统计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3、掌握统计调查报告基本结构。

能力考核点

   统计调查及分析的拟定能力。

素质考核点

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考核方式

笔试+机试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1、《统计学基础项目化教程》 冶金工业出版社 朱文涛主编

       2、《统计学原理》 湖南大学出版社 黄正祥等主编

       3、《统计学原理》 湖南人民出版社 江峻茂主编

       4、出家统计信息网  www.stats.gov.cn

    5、湖南统计信息网  www.hntj.gov.cn

九、其他说明

1、本课程标准适应三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的《统计基础》课程教学,

2、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调整,课时不包括考核课时。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版权所有: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网站备案:湘ICP备05008287号  湘教QS3-200505-000119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远大二路泉塘  邮编:410131  
电话:0731-84073065  传真:0731-84073059